千亿蓝天的武汉密码
随着工信部《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明确2030年低空经济万亿级目标,武汉这座“天空之城”率先落子,一系列重磅政策如春雨般滋润着这片创新的热土,从核心技术攻关到产业集聚,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应用场景拓展,瞄准6年(2024-2030)产业破千亿目标,武汉如何向“低空”突围?
原始创新攻关:零部件创新筑基
1997年,科幻电影《第五元素》中悬浮汽车穿梭于摩天大楼之间的场景令人过目难忘。二十多年后,伴随着低空经济的兴起与发展,“空中汽车”正从科幻场景走进现实。
让汽车上天,东风有传统优势。走进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一场“马赫动力上天”跨界攻关正在进行。
“先零后整”战略下,东风汽车以打造飞行器“强心脏”——动力总成切入新赛道,带动相关价值链入局低空经济,并加速整机研发。2024年底,其eVTOL整机项目入选湖北省“揭榜挂帅”攻关计划,年内将完成样机试制。
对无人机关键零部件展开研发技术攻关,是武汉向“低空”突围的基础。有动力能上天的无人机如何精准作业?武汉华测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同样跨界亮剑——凭借深耕国土、测绘领域20余年的经验,公司为无人机装上“北斗激光眼”,提供精准定位、测量、三维重建等数据要素保障。
2025年武汉低空经济新品发布会上,武汉华测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最新发布的X500多旋翼无人机仅重1.49公斤,1个小时就能完成10公里堤坝厘米级巡查。
而放眼全国,无人机整机制造的竞争尤为激烈。电鹰科技研制的EHM-2600无人机,凭借“更小身材更大能量”获得中国民航局特殊适航证,成为湖北首款获此证的自研无人机。这张“空中行车证”正推动“打飞的”迈向现实。
当硬件性能取得突破后,AI成为无人机进化的核心引擎,低空经济产业升级的密钥,藏在算法与硬件的融合中。
武汉飞流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以“无人机+智能机巢”领跑云端升级,无需飞手操作,机巢就是指挥平台,运用AI算法,能同时容纳多台无人机回“巢”错时充电、执行任务。AI大脑还积攒了大量巡检数据,帮助飞流智能成功上市全国首个低空经济数据产品。
《湖北省加快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2027年建成完备低空基础设施,支撑飞流智能等企业完善飞行数据全流程管理。政策阳光雨露下,集聚武汉80%无人机企业的光谷低空经济产业园逐步形成“上下楼即上下游”的产业链生态——企业可在园区完成技术验证与服务闭环。
近年来,位于武汉经开区低空经济产业园的旭日蓝天(武汉)科技有限公司,由无人机的“防管用”拓展至研发制造全链条,营收跨入亿元级。依托车谷汽车产业及政府支持,企业获批多条物流新航线,其“空中外卖员”水星X30无人机与“旭日点单”小程序,即将为黄陂区部分景点游客带来智慧出游新体验。
物流配送已经成为低空经济落地应用较成熟的场景,不光是“旭日点单”,电鹰推出“电鹰速递”、普宙科技也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合作开展紧急药品“空中速递”,依托低空共享无人机平台,光谷无人机药品递送将常态化运行。
在整个东湖高新区518平方公里,普宙科技部署无人机自动机库 128台、无人机186架,实现了无人机的全覆盖。
2025年,“低空经济”再度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表述从“打造新增长引擎”调整为“推动安全健康发展”。这一调整为低空经济发展目标提供了新指引——必须坚守安全底线。
面对企业主体开放更多场景的需求,近年来武汉市公安局双管齐下:一方面建设集成空域管理等九大功能的低空监管平台实现"一网通管"。
另一方面,成立警航汉飞工作室,创新空域打防管控一体化新模式,今年央视春晚武汉分会场安保即应用该体系。
未来,在武汉市低空飞行安全监管平台保驾护航下,飞行汽车或将走进更多家庭,2025年4月,上海峰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汉阳,计划年产200架两吨级eVTOL ,汉阳有望成为湖北省首个具有两吨级eVTOL量产能力的城区,与东湖高新区、经开区形成三足鼎立的低空经济空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