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保障人民生活
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之后,黄梅同全国各地一样,出现了粮食供求紧张的矛盾。不解决好这个矛盾,人民群众将对党失去信心,各项建设工作无法开展。黄梅县的粮食统购工作是在学习贯彻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布置进行的,先后经历了准备、行动和结尾三个阶段。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性很强。为了防止执行政策上的偏差,1954年春节后,黄梅县委派出县委检查组,检查全县的粮食统购统销工作政策执行情况。在检查中发现不少的问题,有的还很严重。要求:做好粮食的供应工作,进一步地反复宣传贯彻党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解除各阶层群众尤其是中农群众对这个政策的误解以及思想上的顾虑;做好前段粮食供应工作的总结,把政策本身的正确性与在某些地方执行这个政策上的偏差严格地区分开来;纠正强迫命令,处理遗留问题,改善干群关系。强调:第一要深入反复地宣传党的统购统销政策,严格防止与纠正宣传上的片面性;第二要切实做好中农群众的工作,在做好统购统销工作的同时,消除中农群众的顾虑,把他们引导到发展生产上来;第三要切实做好粮食供应户的评比,这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没有做好将会直接影响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同时,在与粮食收购有关的各个职能部门,包括粮食、贸易、金融、交通运输等单位,从各自承担的业务方面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全县69个乡通过召开群众大会、组织宣传队等形式,向广大农民群众开展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把多卖余粮作为爱国家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行动。县委强调:党的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绝不是简单的经济工作,而是严肃的政治任务,是关系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贯彻执行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大问题。为此,采取两条措施:1.广大区乡干部进一步认识贯彻执行统购统销政策的政治意义,只有在正确地执行政策的原则下去完成任务,才能使党的事业发展前进,任何企图钻政策的空子完成任务的做法都是错误的。2.各区乡开展-一次政策检查,特别在“四留”问题上,发现克扣和少留现象的坚决纠正,但是也必须克服干部怕麻烦和群众的平均主义思想。要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村中一些特殊阶层的农民的工作,主要是土改以后生产发展,经济好转的新中农和原来家底比较殷实的老中农的工作。只要这部分人能够积极交售粮食,粮食收购任务就比较好完成。同时对因天灾人祸而造成缺粮断顿的农户及时供应粮食,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准备充足的资金,使农民一面售出粮食,一面立即收到售粮款,买卖及时兑现快捷,这些都对粮食收购工作起到促进作用。因此,1952年黄梅县粮食总产量1. 4324亿公斤,完成了所分配的1865万公斤粮食收购任务; 1953年,粮食总产量1.4619亿公斤,产量只比上年增加300余万公斤,但收购量却比上年增加了3273万公斤,增加75%,也就是当年增产粮食的4倍用来支援国家建设,自己只留下少部分口粮,显示黄梅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积极性和高度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