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县革命老区发展史】(20):坚持斗争,粉碎“清剿”

2021-04-12 13:41  
坚持斗争,粉碎“清剿”


1947年11月下旬,国民党反动派成立“国防部九江指挥部”,国防部长白崇禧兼任主任,直接掌管鄂豫皖湘赣五省国民党的军政大权,集中兵力,实行“总力战”与刘邓大军争夺大别山这一战略要地。白崇禧新调来5个整编师10个旅,加上原在大别山地区的9个整编师23个旅,共14个整编师33个旅的庞大兵力,于11月27日开始对大别山解放区进行大规模的全面“围剿”。

12月,国民党“围剿”正式开始,因黄梅居九江对岸,此时划归九江指挥部直接管辖,成为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共前哨阵地。国民党桂系军队一个正规师和美式装备的二O三师,加上国民党黄梅县自卫队和四乡联防团,向黄梅解放区大举进攻。此时刘邓大军一部已转到外线作战,鄂东蕲黄广地区已无大军驻守和活动,黄梅本县的革命武装大部分编入五分区直属部队去了,只留下县、区干部和一些武工队,总共不过百余人,带领人民群众进行反“围剿”斗争。

国民党反动派的这次“围剿”采用军事围攻和政治高压相结合的办法,利用地主、恶霸势力恢复反动的保甲统治。国民党黄梅县长雷鸣震充当反共急先锋,采用移民并村、乡村建立联防团和保甲建立情报组的方法,实行严密的军事封锁。同时在保甲实行“联防连坐”,企图阻止和割断共产党部队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局面空前残酷。在黄梅解放区,即使是“四山”革命根据地兵力也十分空虚,加上又一度执行“县不离县、区不离区”的方针,把全县一点有限的兵力分散到各区区干队,各自为战,结果给国民党以优势兵力对根据地疯狂“围剿”,提供了各个击破的条件。

黄梅解放区的6个区,绝大部分被国民党军占领,仅一、三、五区的一部分地区在共产党革命武装的控制之下。县委机关也没有固定地点,带着武装奔走在小溪山大古岭的崇山峻岭。县委领导分头下到各区,指挥区干队战斗。

1948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刘邓大军主力转出大别山。2月20日,中原局发出《关于开展大别山游击战争的指示》。2月底,刘邓大军主力开始转移,到3月底主力全部转出大别山。此时,国民党军队调集20多个整编旅加上地方反动武装,向大别山解放区进一步进行更残酷的“清剿”。此时在黄梅县,国民党县长雷鸣震因反共有功,晋升调走,由胡天一接任。胡天一一上任就在孔垄召开清剿会议,制定一系列反动法案,进一步健全保甲制度和情报网络。他将县政府从孔垄迁回县城,并电请国民党湖北省政府增拨黄梅军费,扩建反动武装,将县自卫大队总队由4个中队扩大到6个中队,并亲自兼任总队长。他还建立了特务军事组织县绥靖国。整顿了各乡镇的联防团,共掌握全县反动武装1000多人,配合国民党正规军一个团,亲自向“四山”革命根据地再一次发动清剿。

4月上旬,在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围剿”中,广济县革命军民损失惨重,解放区几乎全部丧失,广济县委带领一部分骨干突围转移到黄梅“四山”。鄂豫五地委鉴于这一情况,决定将黄梅、广济两县县委合并,成立中共黄广临时工委,书记徐少岩,副书记肖云、唐振华,委员还有张昭剑。工委指挥机关活动在黄梅“四山”,统一领导两个县的革命斗争。这一领导机构调整,使原来黄梅县委委员邹一清、蔡琼、刘树成、石源等一批同志,都没有参加工委领导,但是大家以党的事业为重,丝毫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地位,仍然紧密团结在工委的周围,带领人民群众顽强地进行反“清剿”战斗。

4月中旬,黄广临时工委撤销,恢复黄梅、广济两个县委。黄梅县委副书记唐振华来到黄梅古角山,根据当时形势,决定三、四区的区干队合并在一起行动。

在反“围剿”的艰苦斗争中,党领导革命军民顽强战斗。各级领导骨干顶着血雨腥风,站在斗争最前列。特别是南下的地方干部,处境更加困难。他们地形不熟,口音不同,最容易被敌人发觉,稍有不慎,就会流血牺牲。许多革命干部惨遭杀害,很多革命群众家破人亡,一时间反革命的嚣张气焰笼罩黄梅。县委委员、第六区区委书记、随刘邓大军南下干部曹成福(河北省曲阳县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国民党反动派为了威吓革命人民,竞用惨无人道的手段,将曹成福的头颅割下,在县城的城墙上悬挂三日。

4月底,黄梅解放区的大部分地方革命武装集中编入军分区直属部队十四团,黄梅县军事指挥部指挥长马启春调任十四团团长。此时,黄梅县军事指挥部改称黄广边军事指挥部,由县民主政府副县长蔡琼兼任指挥长。指挥部将留下的全县革命武装集中组编成县武工队,队长夏保,指导员孙岱远,排长程乔老,在指挥长蔡琼直接领导下战斗在黄梅北部山区。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27/202112/42620ef1ff79a4c610971ffd57f74b4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