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县革命老区发展史】(31):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2021-04-23 13:36  

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黄梅第一家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乐家乡红旗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从该乡周三老常年互助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雏形成立于1952年春天。这年春上,翻身农民周三老和共产党员余小先等四户组织了临时换工互助组,由于在劳动互助中,逐步体会到了组织起来的优越性,同年秋后,就正式组织起常年互助组,并由四户发展到八户。两年多的劳动互助使他们的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互助前的1951年,平均亩产只有172.5 公斤,1952年亩产达到230公斤,较1951年增产33%; 1953年亩产265公斤,较1951年增产53%;农具耕牛不足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结合开展副业生产,解决了剩余劳力的出路;改善了农民生活,在互助前八户农民中有五户缺口粮年年闹春荒,到1953 年均已达到了中等农户水平,成了余粮户。

1953年底,这个互助组的主要骨干分子参加了县委主办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骨干培训班。回去后,在乡党支部的大力支持下充分酝酿,深入发动,于1954年1月22日正式成立乐家乡红旗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社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是分为三步走:一是坚持做思想发动,解除顾虑,提高觉悟,达到全家自愿,人人自愿。二是在充分酝酿,深入发动的基础上,举行人社仪式,建立组织机构,反复交代政策,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做好三评(土地、耕牛、农具),解决具体问题。三是发动全体社员,认真制定生产计划,为增加收入提出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

在县委的统一领导和安排部署下,黄梅县的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大致发展历程为:从1953 年6月至1954年6月,是互助组大发展和开始向初级农业社发展时期。全县有临时互助组5193个,20838户;长年互助组178个,862户:建立初级农业社17个,251户。合计21951户,占总农户20.3%,其中农业社占0.2%。从1954年6月至1955年6月,是互助合作发展的高潮时期。全县临时互助组2302个,12775户; 长年互助组发展到4735个,40297 户:初级农业社发展到322个,6174 户。合计59246户,占总农户56.2%,其中农业社占5. 8%.开始向高级农业社发展。


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到1954年,全县常年互助组由原来的165个,923户,发展到2605个,12931户;临时季节性的互助组由原来的4951个、9066户,发展到9238个、38567户;扩大了集体组织面,吸收广大农民参加合作组织,出现了群众自发组社的情况,为今后扩建合作社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全县参加互助组及合作社的组织面,已占全县总农户的80%以上。全县农业合作化运动大面积铺开,形成了新的声势和气象,带来了农村面貌的深刻变化。

农业合作化,使全县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对解放生产力,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变农村面貌,起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27/202112/42620ef1ff79a4c610971ffd57f74b4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