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县革命老区发展史】(22):支援渡江战役和迎接新中国成立

2021-04-14 13:40  
支援渡江战役和迎接新中国成立


在1949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中,黄梅人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先后担负了第二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渡江作战的支前任务。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阻止人民解放军过江,对濒临长江的黄梅县密切关注,派重兵驻守孔垄和小池沿江地段,将黄梅全县所有的船只和竹筏全部集中运到江南,不能运走的就地销毁,实行封湖、封江。一场激烈的夺船与保船斗争,在黄梅湖区展开。中共黄梅县委、县人民民主政府紧急召开各区党政干部会议,动员开展一场保船的人民战争。黄梅大批“支前”干部深入到湖区乡村,配合当地党政组织发动群众,组织借调船只,并动员一些身强力壮的船工,准备随解放军渡江作战。黄梅县先后两批组织了船只700多只。下新渔民积极献船,他们突击两天,把原来沉入水底的渔船全部打捞起来。仅独山、下新地区就筹船370多只。
驻黄梅准备渡江作战的解放军二野四兵团十三军三十八师的指战员,大部分战士出生在北方,不习水性。黄梅县“支前”指挥部协同部队领导召开军民“诸葛亮”会议,出谋献策帮助解放军“水上练兵”。一时,在黄梅的大源湖、龙感湖、太白湖和许多港汊,由黄梅渔民和船工当教练,帮助解放军指战员熟悉水性,学会驾船、潜水的技能;由指战员们帮助参战船工学会射击、投手榴弹等技能。军民互教互学,形成了热潮。
保证境内道路的畅通。黄梅县“支前”指挥部组织两万多民工,对路面破损的黄(梅)宿(松)公路、黄(梅)小(池)公路等170多里的公路进行抢修。在黄宿公路上的西河大桥,被溃退的国民党军队炸毁,县“支前”指挥部动员独山、土桥两区群众,运来石料、木料,调来石工和木工,奋斗十几个昼夜,将大桥修复,保证了公路车辆运输的畅通。
许多贫苦农民听说解放军要渡江作战,去解放全中国,宁愿自己不吃不喝,也要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粮食拿出来。全县筹集大米150多万公斤。独山一地,三天时间筹集食油300担、肉猪300头、食盐100担。
黄梅人民不仅在物资供应和后勤保障方面支援大军渡江,而且不少干部和群众直接参加了渡江作战。4月19日,黄梅县的370多只船、500多名船工,由区长胡炳银和李秋辰、戢记火等干部组织在独山倒骑龙村集中编队,带到宿松洪家岭交给了解放军十三军三十八师,后由戢记火带队随大军集结到渡江点安徽省宿松县长江北岸的小姑矶和华阳口。20日子夜渡江战役开始,黄梅民工在枪林弹雨中勇敢地护送解放军渡江作战,出色完成了任务。
5月8日,黄梅小池口解放,县委书记唐振华、县长蔡琼率领“支前”指挥部驻小池口办公。不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十二兵团四十八军一四三师和五二兵站一万多人抵达黄梅,准备在黄梅地段渡江,黄梅又掀起了第二次“支前”热潮。短短几天时间,在孔垄、小池地区筹集船只330多只,大米40多万公斤,银圆12000多块,柴草40多万公斤,军鞋3000多双。
黄梅县一解放,就加强各级党组织和政权组织的建设。5月调整、充实了中共黄梅县委,由7人组成,他们是县委书记唐振华、副书记石源,县委委员蔡琼、刘树成、白林、丁波、续乃宽等。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县委将原5个区扩编成7个区,即一区大河,二区濯港,三区土桥,四区独山,五区孔垄六区蔡山,七区小池。
与此同时,黄梅县人民民主政府改名为黄梅县人民政府,隶属湖北省人民政府黄冈专员公署,县长蔡琼,副县长王守愚。
7月,长江发生特大洪水。8日,长江大堤溃口,濯港以下的大半个县淹成一片泽国。县委、县政府领导各级党政干部全力组织救灾,转移安置灾民,发放救济粮、款。洪水一稍退便组织生产自救。县委、县政府领导深入抗灾第一线,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哪里困难哪里去,发动和带领群众生产自救,互助互济,渡过灾荒。同时全县上下抓紧手工业、工商业和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工作,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建设新黄梅打好基础。
从1921年到1949年,在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黄梅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勇往直前,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巨大贡献,全县在册革命烈士达3000多人,还有无数革命群众和家属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英雄业绩将与日月同辉,彪炳青史!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27/202112/42620ef1ff79a4c610971ffd57f74b4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