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县革命老区发展史】(32):抗御1954年特大洪涝灾害

2021-04-24 13:35  

抗御1954年特大洪涝灾害


正当全县人民积极贯彻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之时,1954年夏秋之际,长江流域普降暴雨,发生特大洪水,造成严重灾害,人民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均遭受巨大损失。黄梅县中南部地势低洼,是著名的“水袋子”,受灾程度最为严重。在黄冈地委和黄梅县委、县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全县人民奋起抗灾,以最大限度减轻灾害的损失,战胜了灾害造成的巨大困难。

1954年是本县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大水年,也是长江小池地段有记载以来第一个高水年。7月17日小池口水位上涨到本年最高水位22.09米。7月17日上午10时,黄广大堤盛家湾处溃口,全县县城以南大半个县被淹,受淹面积930余平方公里,地表水最深达12米,平均10.07米,淹没耕地70.18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75.8%;受灾户7.09万户37.1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89%,淹死172人,冲毁及倒塌房屋55280间,死亡耕牛1388头,小牲畜约25000头。洪水冲走农具数万件,粮食、衣物损失更多。县城以北山区丘陵亦被水打沙压,植被破坏严重,满目疮痍。灾情严重程度列列湖北省第二位。

在巨大的洪涝灾害袭来之时,全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组织下,奋起抗洪救灾,战胜灾害,夺取胜利。

黄梅抗洪救灾最值得大书一笔的是灾后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恢复和发展生产以自教。县委要求,各区镇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统一安排,分战线、落实专人负责,切实做好救灾的各项具体工作。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迅速及时地开展抢救、转移、安置工作,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江堤溃口之后,全县及时转移受灾人口10万人和1万多头耕牛,大多数就近转移至本县山区、丘陵以及广济县、阳新县和江西九江等地。灾民在外渡过两个多月时间,县委派出工作队,组织灾民借地种菜园,从事运输、捕捞、砍柴、烧窑度荒;洪水退落后,县委又布置各区镇及时将外迁灾民转移回来,帮助安置,开展生产。大量灾民在转移往返的过程中,人民政府从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卫生防疫等多方面作出细致周到的安排,保证了灾民的安全。二是及时发放救济款物和贷款,保证粮食供应。在灾后异常困难的时候,政府开展了救济和扶持,先后共发放灾民转移救助费近10万元,发放了建房补助款(含实物折款) 75万元,还发放了大量棉衣、棉被等生活物资,另发放了近百万元贷款,组织灾区恢复发展生产。在水灾发生后,灾民粮食短缺时,人民政府安排公粮预借,随后又迅速调运粮食,保证灾区粮食供应。救灾钱物的及时发放,安定了灾区群众的情绪,稳定了人心,使群众恢复了发展生产战胜灾害的勇气和信心。三是组织互助合作,开展生产自救。在互助组与合作社的组织带动下,灾区掀起了恢复生产的高潮。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的“四补”措施:早稻损失晚稻补,粮食损失经济作物补,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农业损失副业补。县委、县政府则采取大量供应种子的办法提高农民“四补”积极性,共发放各类种子32.5万公斤。在汛期,县委号召各地特别是上半个县抓好早稍抢收,既要适时收割、颗粒归仓,也要防止割青,影响产量;抓好中稻的中后期管理,强化病虫害防控:加强晚稻秧苗调剂,千方百计保证晚稻面积。全力抓好经济作物生产,增加产量,提高品质:蔬菜和瓜果受灾面积较大,但恢复生产很快,通过抓优良品种、抓新技术推广、抓适度规模经营来促进增产增收。全县把补种改种作为恢复生产最紧迫的工作来抓,努力弥补前期损失。补种一批萝卜、苦荞、白菜、洋芋、秋玉米、秋红薯、秋季油菜、速生蔬菜等,努力增加收入。养殖生产不受季节限制,救灾补损比种植业来得快,短期内就可见效。做好种畜禽、水产苗种的生产和调运,做好填栏、塘库补养,同时抓疫病防控,确保养殖业稳定、健康发展。10月下旬统计,全县洪水退出的40万多亩耕地,大部分种上了各种农作物,为当年度荒和来年生产打下了基础。四是各部门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战胜灾害。县直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分别从物资供应、流通贸易、金融贷款、卫生防疫等方面为灾区度荒生产做好服务,保障全县生产、生活各方面的正常运转。

1954年的特大洪水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共产党和新生政权的执政能力是一次严峻的考验。黄梅县委、县政府带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领导人民群众战胜灾害的斗争中,加强领导,统筹全面,措施得力,在抗灾能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取得了抗灾减灾的全面胜利,全县未出现灾后逃荒要饭和瘟疫流行等旧社会大洪灾后的常见现象,社会秩序稳定,人民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未挨饿,未挨冻,生产和工作迅速走上正轨。人民群众从中看到了党的伟大、英明、正确,看到了人民政府与人民心连心,看到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光明前景。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27/202112/42620ef1ff79a4c610971ffd57f74b44.png